11月25日-26日,城市建设学院党总支与智能制造学院党总支联合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现场学习,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义乌时的足迹,感悟真理力量、汲取实践伟力。
张名博是城市建设学院2021届毕业生,也是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村民,他看到来自母校的老师特别高兴,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则分外自豪。近年来,李祖村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完善村内外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产业新业态,从地处偏远、名不见经传的“水牛角村”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共同富裕示范村。在张名博和村讲解员的引导下,学院党员、教职工参观了村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市集”、“一带一路”进口商品馆、扎染商铺等地,详细了解李祖村乡村振兴发展历程。党员们在现场参观后表示,李祖村的精彩蝶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环境优美、业态丰富,既宜居又宜业,还有国际感,在这里生活太幸福了”。
“真理的味道有点甜”,位于分水塘村的陈望道故居是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的第二站。在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屋和陈望道展示馆,大家重温了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实地感受陈望道先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信仰的坚守。党员教师们表示要以革命先驱为榜样,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义乌国际商贸城是“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义乌发展经验的典范样板。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商贸城内商铺林立、商品繁多。大家一边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走访,一边感叹“根本逛不完”、“宇宙的中心是义乌”。党总支书记戴雯表示,充满生机活力的义乌商贸城和李祖村都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缩影,学院上下要坚定“四个自信”,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担当、勇于创新,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习交流:
建工+党支部书记刘永胜:短短半天时间的现场参观,让我感受到了义乌李祖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澎湃力量。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信义立世”的商业精神,手工扎染等非遗文化,都是李祖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我们要充分发挥非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华文化传承与国际化发展的相统一,带动乡村旅游和“三农”经济持续发展。
党员、青年博士徐子龙:义乌李祖村这个常住人口700多人的小村庄,集聚了53个文旅创业项目,文旅融合发展,村集体收入26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万元,绘就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2023年是浙江省八八战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20周年,李祖村正是“千万工程”的一个典例。我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以示范引领姿态对标落实指示要求,在本职岗位上勇于突破、敢为人先,为奋力谱写学院、学校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党员教师吕正辉:李祖村近年来抓住“千万工程”实施契机,改善村容村貌、挖掘乡村特色,以文旅融合促进共同富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城建学子张名博就是李祖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之一,作为他的任课教师、班主任,我非常自豪,也深感自己在乡村共富路上还可以贡献更大力量,除了可以在村镇规划、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布局等方面建言献策外,更要致力于培养出既具备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技能,又具有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志向的人才,为乡村振兴不断输送生力军。
党员教师蔡小沪:李祖村曾经是义乌最穷的村落之一,是“千万工程”让李祖村再次焕发生机。现在的李祖村,有传承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特色小店,如扎染工艺品、棉麻布艺、活字印刷与古法造纸学堂、姜糖米花糖特色小吃;有展现科技前沿的生态和数智化产业,如生态农场、生态洗衣房、直播基地、数字化党群服务中心;有展现改革开放国际化商业视窗的跨境商品小店,让游客和村民在村里就能享受到中欧班列直运的各种欧洲特产。更为可喜的是大批年轻人回归村落,以各种方式参与村镇发展与文旅产业。这样的村落,自然与人文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国内与国际接轨,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绿色可持续的。我相信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人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党员辅导员田英玲:李祖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地标”,是共同富裕生动实践的显著范本。半天的走访学习,我看到了人居环境的整治成效,品尝了共富市集的美食,参观了创客售卖梨子直播间,更深刻体会到李祖村在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之间的联动。它不仅是优质生产生活的乡村范本,更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我将立足辅导员本岗工作,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交出一份满意的育人答卷,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