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城市建设学院党总支组织师生实时收看开幕会盛况,第一时间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立足学科特色与育人使命,展现新时代高校师生的担当与作为。
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周俊炯
2025年两会的召开,让我深感振奋。通过观看开幕式和阅读相关资讯,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国家在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的重大决策和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学院党总支书记,我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学院党建和高质量发展紧密融合。在具体工作中,结合新一轮“双高”建设要求,注重学院内涵建设,注重产教融合,传承鲁班文化,弘扬“抗压坚忍、寸进攻坚”盾构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红色工匠”,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院长金波
今年两会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学科发展高度契合。在新一轮“双高”建设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围绕三大方向推进:一是深化智能建造与地下工程技术研究,增设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运维、地下工程智能化施工等课程模块;二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培养地下工程技术技能类拔尖人才;三是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组建师生团队参与乡镇基础设施老化改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开发等实践项目,将BIM、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真实场景。学院将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智力支撑,在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彰显城建学科的使命担当。
副院长范大波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使职业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学校创一流、竞百强的总体发展目标,以服务区域行业发展为宗旨,以新一轮双高专业群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五金体系构建。通过高质量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切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党总支副书记王金丹
两会的胜利召开,振奋人心。报告提及的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建设等内容,正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关键方向。作为党总支副书记,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强化党建引领,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同时,我也会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搭建更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能力,成长为契合新时代需求的城市建设人才,为城市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建工+”党支部书记、造价专业团队负责人 刘永胜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待遇保障。”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专业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提升产业对话能力,贴近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专业思政元素,推进产教融合和工学结合,善用AI赋能专业课程建设,不断深化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为市政地下工程拔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实训办负责人于正义
两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也为高职教师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强化个人师德师风建设,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提升团队工作效率,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党政办负责人夏香君
认真聆听了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受启发。报告强调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及人工智能等热点,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一名行政人员,我将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学习两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行政工作效率,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共同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学工办负责人季红
两会锚定教育强国与高质量就业协同推进的战略方向,面对“高校毕业生超过1200万”的现实挑战,思政辅导员要当好“职业领航员”与“资源连接者”。在“培根铸魂”与“职通未来”的双向奔赴中践行使命。新征程上,我们当以“春笋破土”的锐气开拓育人路径,用有深度的思想引领和有温度的就业服务,助力青年在时代经纬中锚定坐标,书写属于强国一代的青春答卷。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副主任高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作为高校教师,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们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在教育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新技术,全面提升专业、课程、教材等建设质量,培养更多贴合区域发展“德技双馨” 的高技能人才。
“市政+”党支部书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副主任 朱彦臻
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成果,提出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强化宏观调控,实施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作为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师,我深知财政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影响,专项债券和特别国债也将为行业带来更多机遇,希望我们能抓住机遇,助力市政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