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2-03-09浏览:1309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数:68         理论环节学时数:48      实践环节学时数:20
学分:4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开课单位:公共教学部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它是在原“98方案”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而成;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在党的十七大后改名的。
本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一个系统来讲授,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本课程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我院高职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基础课。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领会和把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使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学生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政治鉴别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
三、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要按照“一课为主,多课渗透”的原则来处理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彼此之间的关系。多课渗透主要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其它马列课程如何体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因此,这必然要求这几门马列课要协调一致。第一,所讲内容不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复或冲突;第二,所讲内容要体现而不能违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没有涵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应该在其它马列课程中带进去。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五、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思想实质和预期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作业布置:
①课外阅读伟人生平(在线阅读)②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
知识点:
一、实事实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实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三、解放思想,实事实是,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实事实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实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知识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
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知识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怎样看待其失误。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
认真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知识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过程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的意义。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准确把握其含义、基本特征、长期性和重要意义,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理论,自觉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确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和意义,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三)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及多种实现方式,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知识点: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表现形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三)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目的:
明确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状况以及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分清社会主义和背信弃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不同本质,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增进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知识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我们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三)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针政策。
知识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含义和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四)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知识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即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理解“社会”的含义;如何理解“和谐”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四)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了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努力坚持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自觉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知识点: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四、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四)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高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点: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关于和平发展的道路;关于“和谐世界”。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五)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坚定地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帮助学生认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没有广大群众的充分发动、参与和创造性的实践,任何社会变革都不会取得成功;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掌握群众路线,把自己融入广大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知识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三、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五)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充分认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知识点: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如何理解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
作业布置:
形成性考核作业(五)
五、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总学时: 68 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讲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
实训
课程设计大作业
备注
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