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时间:2012-03-09浏览:710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学时数:51         理论环节学时数:36             实践环节学时数:15
学分:3
适用专业:全院所有高职学生
开课单位:公共教学部政治教研室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它是在原“98方案”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而成。本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作为一个系统来讲授,有助于大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本课程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我院高职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基础课。
二、课程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课程内容:             
1、章节内容学时分配表:
本课程总学时51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章 节
    
建议学时数
备注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6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4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4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4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4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4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4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6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9
 
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
 
 
机动
2
 
 
考查
2
 
 
总计
51
 
2、章节、内容、难点、重点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6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本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难点、重点] 1、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与自己成才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第三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4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难点、重点]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方法]理论阐述和具体事例相结合、课堂讨论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和学习,要求学生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认识其历史类型和各时期的特征,进而实现对爱国主义这一概念科学、准确、系统的掌握;了解爱国主义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和要求,认识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把握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特征;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丰富、发展,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大学生明确其历史责任,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教育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教学难点、重点] 1、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2、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3、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特征;4、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5、如何培养大学生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4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以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背景,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正确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教学难点、重点] 1、从什么意义上理解“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关系;2、如何理解“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3、关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及“人性自私”的分析;如何理解“人生环境”。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等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4学时)
[教学目的]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大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他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养成。
[教学难点、重点] 1、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二、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第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课堂讨论,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4学时)
[教学目的]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强化公德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教学难点、重点] 1、社会公德、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的区别;2、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和私人意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讨论法、提问法、案例法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领域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践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认清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难点、重点] 1、如何正确认识职业的内涵和本质;2、如何确立正确的择业观,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3、如何认识爱情的本质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案例点评、学生讨论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6学时)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目的在于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 1.如何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2.如何区分法治与法制。
[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法律的语言逻辑表达与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法制教育与法庭旁听实践性教学相结合。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9学时)
[教学目的]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法律问题。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增强他们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同时引导他们通过合法途径正确处理在政治权利与自由、受教育权、财产权和人身权等方面的法律难题。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理、宪法和有关法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以及当代中国法治思想的教育,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健康法律心理,以达到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目的。
[教学难点、重点] 1、如何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2、我国宪法的修改与实施;3、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4、诉讼证据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第二节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第三节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青年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实现祖国现代化的主要力量,作为新生产力的开拓者,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贡献自己的一切。
[教学难点、重点] 1、开拓视野、发奋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2、 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3、脚踏实地、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多媒体)(多媒体)、讨论法
一、开拓视野、发奋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二、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脚踏实地、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四、作业(习题)要求
作业布置要灵活,切合学生实际。书面作业主要选做每章的思考题,课外阅读伟人生平(在线阅读)及老师推荐阅读的书目,收看每天的广播新闻或新闻联播电视节目,阅读报刊上的重要文章,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
五、考核方法:
总成绩为100分。主要采用“4+4+2综合考评法,按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课程综合成绩,即:课程综合成绩(五级制)=平时成绩(五级制)*40%+末考成绩(五级制)*40%+实践成绩(五级制)*20%
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上课的考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纪律记录等情况综合评定,占课程总评分40%;    
期末考查(开卷或闭卷)侧重于考核学生对有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占课程总评分40%。
实践性教学成绩占课程总评分20%,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观看《道德观察》、《今日说法》等专题影视资料,参观省革命纪念馆、省博物馆、南湖一大会址及学校的思政基地等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五、教材与参考书:
使用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参考书:
    1思想道德修养,奚建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思想道德修养,廖曰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法律教程,孙笑侠,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法律基础”课法律法规选编,选编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戴艳军,杨慧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心灵咖啡,托马斯·沃特曼,现代出版社2004年版
7、今日说法故事精选(1-4),王新中,何淑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撰写:单桦          审阅: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20          月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