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案例三等奖《“走读山乡,生活课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

发布者:组织部发布时间:2022-03-15浏览次数:670

走读山乡,生活课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活动概述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走读山乡,生活课堂”实践教学,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在充分发掘学校所在地(杭州市富阳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走读山乡,生活课堂”坚持现场教学、实地体验,形式新颖、内容鲜活、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实现了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提升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切实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自2019年实施以来,“走读山乡,生活课堂”受到学生欢迎、同行好评,并先后被《杭州日报》《富阳日报》专题报道。

2021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策划并实施“走读山乡,生活课堂”党史学习系列活动,截至5月已经开展活动12次,覆盖学生800余人次,有效推动了党史融入思政课,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对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光辉历程的认识,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深刻认同。

二、特色做法

(一)理论指引实践,创新育人方式

 走读山乡,生活课堂”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

 “走读山乡”中的“山乡”,是指学校所在地杭州市富阳区的乡村,在山乡中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走读山乡”,形式是“走”、核心在“读”,以山乡为缩影,追寻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懂“新时代”,在“走”中“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升华“知”。“生活课堂”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通过生活情境、体验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寓教育于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实现思想转化和认识升华。从而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二)发掘地方资源,精心设计实施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以思政课程内容为线索,通过深入富阳乡村调研挖掘,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革命精神、时代先锋、乡村振兴、家风家训、基层治理、生态保护等六个方面40个主题。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策划“走读山乡,生活课堂”党史学习系列活动,在郁达夫故居、华林纪念馆、万市镇何务村、新四军金萧支队纪念馆、新登战役纪念馆、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新华村红色展览馆、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东梓关村等10个地点开展党史教育。

(三)坚持学生中心,践行生活教育

 “走读山乡,生活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沿着“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做“小先生”、开展“朋辈教育”,返校后制作PPT 等汇报资料,畅谈体会,相互交流,使理论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巩固和升华。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扩展学生生活空间、丰富生活体验,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感悟,将党史知识升华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四)共建育人团队, 扩大思政格局

思政课实践活动“走出去”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育人资源“引进来”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活动开展地共建“思政育人基地”,让老战士、老党员、村干部、新乡贤、乡村创客、普通村民等都成为“走读山乡”中的寻访对象、“生活课堂”中的嘉宾老师。“全员育人”不再限于校园内,不断向社会延伸,构建起全社会参与思政育人的大格局。

三、经验启示

(一)理论指引实践创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思政教师“六个要”,紧紧围绕“八个相统一”,深刻领会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新方方法、新途径,总结新模式。

(二)统筹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一体化设计、多样化实施、信息化支撑”的模式开展“走读山乡,生活课堂”,即对理论教学专题和实践教学主题进行一体化设计,内容上紧密关联;通过参观、访谈、现场教学、实地调研等方式开展,形式上丰富多样;通过“线上”与“线下”手段混合运用,增强教学互动性、学习主动性,扩大受益面。

(三)强化保障协同机制


 走读山乡,生活课堂”的开展,需要有学校党委对思政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在工作机制、活动经费上的支持保障。同时,需要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的协同、教学单位与学院、团委、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的协同、校内与校外的协同。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