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内涵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布时间:2021-10-15浏览次数:186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学习贯彻文件精神,推进内涵式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育人能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等各方面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一、建章立制规范学院建设

研究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专题调研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学工作,客观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加速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师团队发展。学院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以作风建设、学风改进,推动学院事业发展。制定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任务落实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教研活动管理办法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实施细则、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规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管理。

二、项目建设提升课程质量

坚持将教学设计与0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院教师通过专题教学、公共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育活动。结合现场教学、实践研修、暑期调研,深入学习理解和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近年来,学院承担了3项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3项杭州市精品课程。完成3精品课程建设一项教学建设成果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教研协同加强学术支撑

学院教师找准自身优势,开发自身潜力,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拓宽研究视野,用学术推动教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课题项目研究方面,学院教师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专项课题3项浙江省级课题,8项杭州市级课题。在论文发表方面,本学年学院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1篇,其中3篇发表于核心期刊。

为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鼓励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要求全体教师严格按照国家级、省级参赛团队的标准进行备课、说课与讲课。202010月,毛高仙、李同乐、裘肖平、邱奕菲四位老师荣获2020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比赛三等奖;2021年,熊蕾、缪敏敏、邱奕菲、张满东四位老师4位老师以《学理增信: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站起来”》为主题,在8月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获省级二等奖。学院教师集体努力,获得了17项省级、1项市级竞赛的荣誉称号。

四、坚持教学一体知行合一

中宣部、教育部今年启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修订,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重要精神。为更好地把握《思想道德和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新教材的基本精神、内在逻辑、主题主线,切实用好新教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开学前学院组织全体教师集体教学研讨和备课,深入探讨新教材重大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

立足地方实际,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深入挖掘学校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展“走读山乡,生活课堂”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以山乡为缩影,追寻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读懂“新时代”,在“走”中“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升华“知”、增强“信”、砥砺“行”。学院已建立8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红色资源案例教学《“走读山乡,生活课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20218月荣获教育部职业院校第二届红色故事大赛典型案例三等奖。相关学术研究项目获厅级1项,省哲社2项,校教改重点课题2项。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