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要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锤炼党员教师党性修养,7月16日至7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组织党员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学习延安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实践研修活动。
探访延安革命旧址 感悟伟大延安精神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南部,被誉为中国的革命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支部党员先后前往王家坪、杨家岭、枣园、抗日军政大学等革命旧址研修学习,进一步感悟延安精神,汲取党史力量。大家瞻仰了“中共七大”会址、中央办公厅旧址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旧居,回顾延安时期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波澜壮阔历程,感叹“窑洞里的烛火照亮中国”;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家观看珍贵照片和实物,深入了解中共中央在陕北和延安度过的13年峥嵘岁月以及以严明纪律锻造出的“延安作风”,领会马列主义的深刻内涵和理论智慧;在宝塔山下,大家重温入党誓词,追忆入党初心,感悟使命担当。
诵读红色经典 永葆清正廉洁
《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位于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的北侧,广场中央巍然屹立张思德负薪前行的雕像,“为人民服务”5个鲜红大字,熠熠生辉。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出席中央警卫团为张思德同志举办的追悼会,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体现,“为人民服务”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永葆为民初心,廉洁奋斗担当使命。
在张思德同志塑像旁,全体党员肃立聆听了张思德同志感人至深、舍己救人的先进事迹,缅怀张思德同志短暂而又光辉的人生。随后大家面向雕像,齐声诵读《为人民服务》全文,领悟其无私奉献、廉洁为民、无畏牺牲的精神,再一次接受党性洗礼。
追寻先烈足迹 赓续红色血脉
英雄血脉,永不褪色。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位于延安市黄龙县瓦子街镇,有5287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1948年2月22日至3月1日,按照毛泽东“围城打援”的重要军事战略决策,在彭德怀司令员亲自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中5个纵队、7.2万人的兵力,利用黄龙县瓦子街地区的地理优势,打响了西北战场上一次重要战役——瓦子街战役,扭转了西北战局,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在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党员们瞻仰了烈士纪念碑并敬献花篮,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聆听了革命先烈艰苦奋战、不怕牺牲的英勇事迹,随后,大家共同观看了红色教育宣传片《永不磨灭的丰碑》,再次感悟革命志士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大无畏精神,汲取前进动力。
走进红色南泥湾 见证奋斗的力量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这首家喻户晓、优美动听的《南泥湾》,反映的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响应党中央号召,在人迹稀少、野草丛生的南泥湾开荒屯田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斗争、夺取胜利”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党员们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认真观看了丰富的图文资料、实物展览,深情合唱《南泥湾》民歌,感受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中国共产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的战斗精神,进一步对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背景、开展、成果、意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踏访梁家河 感悟“大学问”
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七年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党员们走进梁家河,先后参观了梁家河村委会、村史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旧居等,现场了解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打坝、建沼气等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场景,真切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大学问和“人民至上”的深切情怀。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本次主题活动是一次生动的红色实践研修,也是一次严肃的党纪学习教育,大家在沉浸式学习中身临其境“触摸”党史,真切感受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优良传统。党员教师们表示,要把研修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提升党性的强大精神动力,转化为“大思政课”的生动资源,让延安精神走进思政课堂和青年学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