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关键环节和有力支撑。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兼具德育与技能的专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课题组,赴杭州中职学校、高职专业二级学院、学生实习企业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座谈研讨、参观学习等方式,与高职专业课教师、中职思政课教师、长学制学生等共商共研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新图景。
一、共研中高职思政课衔接,构建育人共同体
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思政课程建设是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开展的一项富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为进一步深化中高职协同育人工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题组深入探访了富阳职业高级中学、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临平区商贸职业高级中学、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及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等五所中职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了解中职在德育与思政教育方面的建设现状及特色经验。
(一)学校德育建设成果颇丰,但思政课程建设整体衔接度尚需提升
各中职学校在德育建设上颇有特色与成效,通过“第二课堂”的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体系,并推出自己学校的德育品牌,如临平职高的“五彩课堂”、西湖职高的“大地课堂”等。同时,在“大思政课”建设上,中职学校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和职业发展,广泛引入社会资源,通过“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关注自身多样化的职业发展可能,做出了脚踏实地地探索。然而,在思政课程建设上,中高职的衔接度整体上仍需提升。中职思政课之前没有系统的教材,各学校或者选用普高教材,或者使用自编教材,没有统一的标准。2023年教育部为中职思政课制定了专门的教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哲学与人生》四门,实现了教材与课标的统一。但这四本教材与高职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在内容上也存在重复现象,中高职的课程标准尚未实现有效衔接。
调研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和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
(二)思政教师力量不断壮大,但一体化程度不高,缺乏协同性。
当前,各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吸纳了众多国内高水平院校思政专业研究生担任专职思政教师,但教师队伍一体化程度仍有待提升,协同育人成效尚不显著。各中职学校虽已根据国家要求逐步配齐教师,但仍有思政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情况,且专任教师背景单一,缺乏多样性。富阳职高科研处高级讲师郎华儿谈到,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面临职称考核不明确、成长机制不健全等关键问题,整体实力有待增强。其次,中职学校教师偏重教学研究,科研能力薄弱,且因缺乏统一规划指导,教学实践难以转化为理论成果。临平职高政教处副主任徐丽杰表示学校思政课教师在省教学比赛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但在科研水平上仍有待提升。另外,由于中高职学校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使得各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思政课教师仅局限于完成本学段任务,与专业教师沟通不足,难以在中高职专业一体化建设基础上推动思政课一体化进程。
调研浙江开放大学富阳学院和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
(三)教学体系各学段交流不足,缺乏层次性。
中高职思政课是一个内在连贯、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学段间相对独立的教学环境与目标定位,思政课教师往往只聚焦于本学段特定内容的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段的衔接互补。一是在教学目标上,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特别强调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基本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关注其专业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当前,中高职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方面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各学段目标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契合度有待提升。二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如何实现螺旋式上升,避免简单重复而达到循序渐进、逐层深化的教育效果,是当前需要深入打磨的关键问题。例如,思政课学段间的“螺旋上升”是将所有学段连接起来的主线,通过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解决课程建设问题,坚持并超越因材施教,使“螺旋上升”这一主线更加清晰。三是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对学生既有学习经验的适应性调整。学段间交流互动的隔阂,不仅阻碍了教师对整体教育脉络的清晰把握,还容易导致不同学段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忽视了知识的深化与拓展,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维持。临平商贸职高德育分管院长唐瑛指出,尤其是针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下沉的情况,需要积极构建中高职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
调研临平区商贸职业高级中学
调研中,中职与高职思政课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对面开诚布公地交流,积极探索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第一,金课建设一体化,通过“共上一堂思政课”系列活动,构建涵盖多个主题的综合性金课体系。第二,实践育人一体化,协同整合双方的实践基地,共建共享育人资源,充分发掘并发挥实践资源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三,师资发展一体化,组织中高职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会、教师暑期实践、教师教研活动等活动,建立健全一体化师资的培养与发展机制。第四,活动实践一体化,中高职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暑期实践,动员组织学校优秀学子开展宣讲,开发设计系列主题式思政教育活动,通过一体化活动加强各方联系,促进协同发展,进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共商“3+2”专业一体化经验,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方向。中高职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学段、各领域、各要素各司其职、共商共建。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浙江省从2011年开始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专业层面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与专业教学标准。高校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资源调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中高职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教学创新、师资培育与资源供给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些探索为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了基础与经验。
高职专业二级学院在中高职一体化建设的征程中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为总结探索长学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宝贵实践经验,课题组深入走访并细致调研了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学院与旅游管理学院,学习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优秀做法,探索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育人新路径,为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凝聚共识。
一是强化标准先行,研制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智能制造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主任黄煜栋表示,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培养模式主要由高职院校牵头组织实施,优选等级中职学校的名专业和示范专业进行学生选拔、培养,这种模式目前开展较为成熟,把学生的前3年都“管起来”了,做到了教材一体化、内容一体化、要求一体化、备课一体化以及评价一体化等。同时,他还介绍了目前所在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学生对思政课课程的部分看法。这种以高职院校为引领带动中职学校实现中高职的内涵衔接,开发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系、再造教学实施路径、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能有效破解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标准体系缺失、教学过程失范、协同治理低效等问题,也为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在机制标准建设提供了借鉴参考。
调研智能制造学院
二是注重引领规范,明确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主任李群、副主任李庆苏与课题组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介绍了该专业五年一贯制培养方案中具体课程安排、专业发展历程和学生就业、学生上课状态等具体情况。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的结合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该专业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部分学生因自信心不足而学习热情不高,以及有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专升本深造等。因此,精准分析学生学情是开展中高职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他们表示,未来学院会继续走访学生实习单位,也欢迎思政课教师随行交流为课程思政建设出谋划策,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调研旅游管理学院
三、共话中高职学情,实现思政育人全贯通
学情分析是思政课有效性教学的起点,开展学情分析,旨在精准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深入了解中高职思政课衔接的实际状况,全面剖析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课程设计,提升课程的创新力与满意度。项目组开展了两场特殊的座谈会,调研的对象分别来自不同专业的五年一贯制学生代表和在企业实习的专业的学生。学情调研以学生的视角,了解中高职思政课的衔接情况,为未来的思政课教学提供借鉴。
一是精准定位学情,分析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的落实情况。高职思政课下沉面向的一般是五年一贯制学生,为此我们根据专业特色,与来自机电一体化、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物联网应用技术、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五位五年一贯制班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们反映,在中职阶段,德育工作侧重于‘严格管理’,思政课教师则多结合职业案例进行教学,但在理论深度和思辨性培养方面仍有待加强。升入高职后,部分思政课内容(如“职业道德”“爱国主义”)与中职阶段重叠,但教学的理论深度有很大的提升。学生反馈出的问题为后续思政课一体化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和五位五年一贯制学生座谈
二是深度把脉学情,分析思政教育在就业观念上的落实情况。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从德育角度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思政课在职业教育环节的重要体现,其价值旨归在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题组跟随智能制造学院修晓杰等教师团队走访正在紫光未来实习的22级学生。同学们分享了各自的实习心得,在实操中遭遇的技术挑战,他们凭借向企业师傅虚心求教和自身不懈的努力,逐一攻克难关,专业技能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也有人谈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与同事的协作中学会了沟通和包容。在生活方面,同学们表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食宿条件,能够适应实习期间的生活节奏。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学习情况,学生们认为高职思政课中“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对他们在实习就业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更能为坚定地成为技术能手增强信心。
走访在紫光未来实习的22级学生
将专业教育融入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中,无疑是职业学院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课题组认为,思政课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更多地结合行业案例,把课堂延伸到生产线上、延伸到职业发展的现场,努力打造更加符合学生需求、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的高职思政课。同时进一步推动教师定期下企业调研是很有必要的,将产业一线需求深度融合于教学大纲之中,从而为高职思政课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切实增强育人实效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中高职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系,才能让思政教育成为贯穿学生职业生涯的精神灯塔。
通过一系列调研,课题组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当前中高职思政教育在衔接性、实效性和协同性层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中职阶段思政课虽已打下坚实基础,但仍面临课程体系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专职师资力量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学生对理论理解停留于表层;二是高职阶段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突出,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元素被机械地嵌入其中,未能与职业素养、行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与有机统一;三是高职学生普遍认可思政课价值,但反映教学内容与中职存在部分重复、课堂互动性不足、实践环节与专业关联弱,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学了但用不上”。
调研结果凸显中高职思政课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未来,期待以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打破学段壁垒:一是构建贯通式课程体系,立足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统筹中高职思政课内容梯度,避免重复、强化递进;二是推动专业与思政双向融合,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在专业课程中提炼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内核,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增强育人实效;三是构建多元化协同机制,组建中高职思政教师联合教研团队,促进师资与实践基地的资源共享,同时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确保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的一体化无缝衔接。唯有通过顶层设计统筹、校际资源联动、师生主体共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从“分段式”向“终身化”转型,为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筑牢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