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了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验收结果,经单位自查、专家评审、实地验收等环节,共155个项目通过验收。我校学前教育学院第一批项目《多导师协同定向培养“未来骨干型”农村幼师的研究与实践》和第二批项目《学前教育专业线上线下实习一体化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高质量通过验收。
《学前教育专业线上线下实习一体化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成果案例《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学前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经专家组评审遴选,作为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改革的优秀代表,成功入选浙江省教师教育实验区项目典型案例,成为此次全省针对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改革模块评选的仅10个典型案例之一。
第一批项目:探索多导师协同定向培养模式
《多导师协同定向培养“未来骨干型”农村幼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过程中,学前教育学院在副院长李丰意带领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未来骨干型’幼师”和“怎样培养‘未来骨干型’幼师”两个基本问题开展创新实验。项目组建了由校内专业教师和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通过“1带2”或“1带3”的师徒结对模式,为学前教育专业三届共80名定向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校内导师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导师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该项目创新性构建了多导师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的培养体系。
《多导师协同定向培养“未来骨干型”农村幼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自2021年7月立项以来,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创新模式。项目开发了《“未来骨干型”农村幼儿教师培养标准(试行)》,明确了“未来骨干型”教师应具备的“中国心”“农村情”“城市味”“国际眼”“时代范”五大素质。同时,学前教育学院还优化了课程体系,增设了学前教育名著导读、专题讲座等选修课程,并通过名著研读、每周进园实践、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三年的培养,学前教育学院80名定向生在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该项目不仅为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区域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第二批项目:创新学前教育实习模式,培育优质幼教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线上线下实习一体化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由学前教育专业副主任郭烨婕老师带队,以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所面临的痛难点问题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实习一体化模式,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开辟了新路径。
项目将学前教育专业三年6个学期的实习目标、内容等进行整体设计,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破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两者之间实现无缝切换。在实习方案制定上,学前教育学院精心构建了融微格实训、技能考核、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一体的“训、考、习”体系,循序渐进地安排实习任务,确保学生在校内外实践中的能力提升。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学院还大力建设实习一体化教学资源库,遴选、开发、上传大量与教育实习、见习相关的课程群和视频,多措并举保障实习模式的有效实施。
此次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的顺利验收标志着我校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新成效,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未来,学校和学前教育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推动浙江省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