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头版关注!大中小劳动教育一体化在杭科院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25-04-10浏览次数:0

近日,《浙江教育报》头版刊登了题为《大手牵小手 一起去劳动》一文,生动展现杭科院携手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三桥幼儿园,共同打造“童耕园”劳动教育基地,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的积极探索。



劳动+一体化

童耕园”:从一片荒地到育人新生态的蜕变

 “童耕园”劳动教育基地以高校与幼儿园深度联建为特色,打破学段壁垒,倡导劳动共育。近日在童耕园举行的这场以“牵牵农耕,共育成长”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为高校、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四方协同的一体化劳动教育新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春分时节,“童耕园”劳动教育基地在荒草丛生中初绽新芽。占地8亩的土地上,师生挥汗开垦,将专业实践、生活体验与教学改革融为一体。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李沐介绍,童耕园的“童”字既象征着“童耕园”与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又与“同”同音,寓意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历经一年的蜕变,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如今不仅成为了学生实践劳动教育的沃土,更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等专业核心课程的鲜活课堂学生们在与幼儿同耕共护、观察植物生长的真实场景中,锤炼了科学教育技能,传承了湘湖师范百年文脉中的“苦硬进取”精神,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生态化范本。



劳动教育的深耕,催生了专业教学的革新。学前教育学院以童耕园为载体,构建了“劳动+科学+美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平台,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在童耕园中有一块精心打造的“百草园”,学生与幼儿可以在这里共同参与中草药种植体验,通过“小小药童”“中药手工坊”等特色课程,生动巧妙地启蒙学前幼儿对中草药传统文化的认知。童耕园还与富阳本土资源紧密结合,开发了“花果山昆虫旅馆搭建”“茶园采茶体验”等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艺术创作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课程负责人吴艳老师指出,童耕园的实践活动让教育从课堂走向田野,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教学中创新。



未来,童耕园将继续以劳动教育为纽带,创新成为“幼儿大学”的核心引擎。这一项目将以富阳本土资源为底色,打造分龄分段的研学课程体系,通过牵牵农耕种植”“阳陂湖水过滤实验”“茶园写生”等特色活动,将劳动教育、科学探究与美育实践编织成网,连接起校、园、家、社的育人合力。


童耕园从荒芜到繁茂的历程

不仅是学前教育学院

探索教育创新的缩影

更映照出杭科院

深耕劳动教育的坚定步伐


劳动+专业

勤勉双劳课堂”探索育人新路径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汽车工程学院的实训车间里,劳动教育不再是孤立的劳动行为,而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检测维修等专业课程深度耦合的育人新路径。学院以陶行知“劳心劳力,亦知亦行”为指引,把车间变为课堂,让工具化作教具,将专业教育的“劳心”与劳动教育的“劳力”深度融合,打造出“勤勉双劳课堂”特色品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为汽车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汽车工程学院创新打造了实训场、生活场、职业场三类特色化场景,通过场景化教学让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进一步融合,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劳动教育实训场”统筹校内产教融合资源搭建,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训期间的劳动场景。实训场占地近2400平方米,将福特、理想、保时捷等五大校内产教融合基地与汽车文化馆、科普馆两大场馆有机结合。“劳动教育职业场”将育人场域拓展至产业链深处,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汽车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产业学院,并与多家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从汽车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教育生活场”则通过让学生参与收割高粱、采摘茶叶、志愿劳动服务等活动,践行“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理念。



 “勤勉双劳课堂”以三大劳动场景为基础,积极开展基础劳动实训、劳动习惯养成、职业劳动认知三类劳动实践项目,用丰富的劳动体验对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精神等进行前置引导,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借助丰富的劳动实践项目,学生们有很多机会走入企业开展社会实践,不仅能了解到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还能亲手触摸不常见的劳动工具,开阔眼界2020级毕业生吴建军至今仍然感慨,“是大一的劳动课让我迅速意识到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在工作岗位上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不仅要有实践行动

也要有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劳动试验田中

一场“劳动+思政”的育人实践

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劳动+思政

三田”共举,创新劳动教育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号召,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创新性地开展劳动教育+思政育人模式,通过“劳动教育试验田”“劳动教育社团示范田”和“劳动教育博士模范田,”构建独具特色的“三田”劳动教育模式,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增强教师劳动教育能力,让思政教育与劳动实践在田间同频共振。



试验田的每一寸土壤都浸润着师生共耕的汗水。202310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成立劳动生产队,联合资产经营公司,在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开辟“劳动教育试验田”。从“劳动教育试验田”逐步拓展为“劳动教育社团示范田”“劳动教育博士示范田”的三年间,师生共同劳动的场景随处可见,即使是周末或寒暑假期间,在田间地头也时常能见到师生劳作的身影。今年初,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邹烨探索将《大学生劳动生活》公选课从周三晚间的课堂教学拓展至周二下午的田间劳作,与学生们共同弯腰播种,将思政理论化为田间行动,让学生在“田园课堂”中领悟劳动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果实,吃起来一定有幸福的味道!”学生刘国威曾在收获的季节捧起一篮自种蔬菜,兴奋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片土地见证了师生们的辛勤付出,也回馈了他们丰硕的果实。“劳动教育试验田”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劳动教育的起点,将三尺讲台延伸为田间课堂,用躬耕劳作串联起师生的双向成长。“社团示范田”由学生社团自主管理,社团成员在田间劳作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博士示范田”将科研基因深植沃土,让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的科研成果在麦穗抽节中破土。“三田”不仅培养了师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教育能力,更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助力,提高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在这片土地上,劳动教育的多维价值不断迸发。


杭科院始终以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

 “生活·实践”教育理论为指导

通过“生活大课堂”系列实践活动

探索“专业劳动+素质拓展+课程思政”的

高职院校劳动实践育人新体系


校园劳动教育实践直击

校园“南泥湾”是位于杭科院高桥校区东侧的油菜地,原是学校新建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时用来堆放基建回填土的生地。2020年,经过学校的绿化师傅们多次翻土、去石块杂质、施肥,最终变成了校园里的“南泥湾”。五年来,杭科院师生以这片土地为基础,开发了多个生产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了春有“陶园”龙井飘香,夏有“行园”果蔬满筐,秋有“知园”高粱红浪,冬有“叠瀑”年鱼跃塘的四季劳动景象。在杭科院的校园中,丰收的不仅是物质的果实,更是以奋斗实干践行陶行知先生“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思想理念,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劳动实践育人新图景。


高粱收割劳动教育实践

油菜收割劳动教育实践

小麦收割劳动教育实践

移种法国梧桐劳动教育实践

春茶采摘劳动教育实践

果蔬采摘劳动教育实践

绿色环保劳动教育实践

专业培养劳动教育实践

文化日历

    视频推荐

    图说杭科

    声动杭科

    标题32

    标题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