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号召,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创新性地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试验田”、“劳动教育社团示范田”和“劳动教育博士模范田”,构建独具特色的“三田”劳动教育模式,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增强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劳动教育向教科研成果的转化。
“一田”变“三田”,开辟特色劳动教育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筹划劳动教育实践,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每年的春耕秋收,学院总会组织师生把思政课堂搬到校园“南泥湾”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专题教学,以体验式、沉浸式的实践活动,弘扬和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南泥湾精神,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开辟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学校劳动教育改革的需要。2023年10月,吴太胜与资产经营公司时任副总朱健多次商谈筹划,研究部署学校劳动教育试验田的选址、开发等事宜,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方案得到了资产经营公司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组织师生开展生产劳动实践。2023年11月23日,马院联合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辟了第一块劳动教育“试验田”。时任校党委书记谢列卫、资产经营公司副总朱健亲自为试验田揭牌。谢列卫还在田头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上了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
自主劳动是生命觉醒的标志。把劳动教育延伸到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2024年“五一”劳动节,校团委书记孟庆东、资产经营公司时任副总朱健在试验田里为青马社团的劳动积极分子颁发“五一”奖状,并为青马社团“示范田”揭牌。
劳动教育实践也要有理论指导。2024年9月,在校博士联谊会会长陈坎的牵头下,“博士示范田”破土动工了。怀揣着对劳动的热情和对教育的责任感,王庆国等博士投身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二田”变“三田”。博士团在“三田”里各展所长,不仅躬耕于田间,更将实践与紧密结合,引导师生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研究,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师生同参与,构建特色劳动育人机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教师们不仅亲自下田劳作,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
在“三田”里,师生们分工合作,默契配合。有负责翻土,有负责播种,有负责浇水,大家各司其职。无论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凛冽,师生们经常在田间劳作,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拔草.....。即使寒假、暑假、节假期、周末,都时常能见到老师、学生劳动的身影。学生陈转说,“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农作物,现在亲手种下它们,感觉特别有成就感!”王庆国博士和学生匡羿霖一组,完成大片区域的栽种工作。青马社团指导老师邹烨是学院劳动教育的积极推动者,他每周都会带领社团学生到试验田进行劳动实践。他说:“只有亲身参与劳动,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合作。”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生产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持续有效发展,2024年7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集体前往延安开展实践研修。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和南泥湾生产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走进毛主席在延安时期亲自种植的菜园,切身感受毛主席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组织和领导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初心和使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耕耘。收获季节,师生齐聚田间,采摘自己种植的蔬菜、豆子、土豆、番薯、南瓜、花生.......学生刘国威捧着一篮子新鲜的蔬菜,十分兴奋。思政课青年教师赵海颖看着满园丰收景象,感慨:“劳动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物质上的果实,更让我们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
劳动实践课程化劳动教育深化的重要途径。2024年,《大学生劳动生活》公共选修课经过理论研发,实践案例开发、课题研究成果积累和团队组建,面向全校正式开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思政元素融入10个专题教学之中。“我要下地”在学校校园公众号热传,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生活课堂”的实践育人目标。从田间开课、理论实践结合,在劳动实践中探索出“实践-理论-实践”的双向循环路径,实现了课堂内外有机融合。
多维显成效,拓展特色劳动教育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从最初的“劳动教育试验田”逐步拓展到“劳动教育社团示范田”“劳动教育博士示范田”,形成了“三田”并进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劳动教育试验田”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基础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通过劳动试验,教师传授了劳动知识,检验了劳动教育能力。“社团示范田”是由学生社团自主管理的劳动基地,成员劳作中培养劳动精神精神,提高劳动能力,成为劳动教育的示范窗口。“博士示范田”由马院博士带领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研究和劳动创造的平台,大家探索劳动实践与科研的结合。学生在劳动心得中写道:“以前总觉得劳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通过这次试验田的劳动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劳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更磨砺了我们的意志。”
通过劳动过程和成果展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劳动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青马社团开辟了抖音号“青马说”和微信视频号“新马农”,发布师生劳动实践视频,两号点击量逾3万多,提高了劳动教育的影响力。马院“三田”除了师生劳作的场景,还有在田间地头络绎不绝的参观场景,成为学校师生饭后的一个最好去处。在多次校际交流会上,兄弟院校的老师对马院劳动教育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的‘三田’模式不仅创新了劳动教育的方式,更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这片劳动教育试验田,师生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在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师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而是和学生共同劳动的学友;学生们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主体。学生丁倪说:“劳动实践不仅使我学会了种地,更让我体会了劳动意义和创造的幸福。这些都是课堂上感受不到的精神财富。”教师张欣然表示:“劳动让我们和学生走得更近了,也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样教学方式才是学生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