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家长对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2.帮助家长逐步接受和采纳有利于幼儿自理能力增强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为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激发家长相互交流教育经验的热情。
活动内容:
(一)介绍生活自理能力的概念
1.生活自理,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动作协调性,手眼协调一致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其他各方面知识也能融会贯通,从而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更主要的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幼儿一生的财富。
2.在幼儿园内,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独立进餐和盥洗,自己洗脸、洗手等。
(二)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重要性
1.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幼儿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幼儿的手指肌肉的灵活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幼儿每学一个动作,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3.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幼儿不会穿衣服,手伸不进袖子里,纽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在幼儿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能力。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幼儿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
幼儿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认为只要幼儿吃好、健康就好。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幼儿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幼儿看电视。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幼儿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第二,认为幼儿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不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幼儿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能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现在幼儿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这样教养的幼儿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较差。
第三,怕麻烦,嫌幼儿动作慢。
由于幼儿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好。让幼儿自己吃饭时,饭菜常常掉的桌上地上都是,家长嫌脏,就想自己喂饭了事;有的幼儿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幼儿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幼儿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幼儿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四) 当前年龄段幼儿应能掌握的自理能力
就餐:
1.洗完手后坐到椅子上,手不碰其他东西。
2.一手扶好碗、一手拿小勺子吃饭。
3.小脚整齐地放在椅子前面,不动来动去。
4.吃饭时不将饭菜弄到桌子上,保持桌子、地面的干净。
5.能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吃干净,不浪费粮食。
6.吃完饭后,能自己漱口,并用毛巾把嘴巴擦干净。
小便:能自己拉下裤子小便,小完便后能将裤子拉上去。
睡觉:能自己脱鞋子、脱裤子,将鞋子整齐地放在床头;起床时,能自己穿裤子、穿鞋子等。
如果幼儿能够达到以上要求,就可以指导幼儿朝更高的要求前进:
小便后,指导幼儿自己将衣服塞进裤子里,锻炼幼儿塞的技能;
睡觉时,指导幼儿自己来脱有纽扣的衣服,锻炼幼儿解纽扣、扣纽扣的能力;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将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幼儿的发展。
(五) 向家长推荐几种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
1.观察法
引导幼儿观察成人或同伴做事,如:吃饭时怎样使用筷子、是怎样的坐姿、怎样正确使用餐巾;穿有扣子的衣服时,先分清正反、前后,反面朝外,手抓衣领,接着往后抛,最后扣扣子,从下往上扣。这样有意的观察可以使幼儿获取直接经验。
2.示范法
家长示范一步,幼儿学做一步,或边给幼儿穿,边告诉幼儿先穿哪儿再穿哪儿,如何穿。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如穿裤子时,可以玩火车钻山洞的游戏。
4.竞赛法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家庭生活自理的比赛,如洗漱、穿衣,整理书籍、玩具、书包、衣服、房间等,均可以开展比赛,予以一定的奖励(主要是精神奖励)。
5.纠错法
家长有意把自己衣服的扣子扣错或鞋子穿反、筷子拿错,引导幼儿去发现,为家长纠错。这一方法应针对幼儿易错的地方去引导其纠错。
6.儿歌法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把幼儿生活自理的环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如穿袜子:缩紧小脖子,钻进小口子,拉长小身子,住进小鞋子。脱袜子:缩短小脖子,拉长小鼻子,卷起小身子,放进小鞋子。这样边念边操作,幼儿很快就学会了穿脱袜子。
(六)总结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贵在坚持。自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和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幼儿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当然,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小心打破了碗,弄了一地的水等,这时,我们应多鼓励,少指责埋怨,以保护幼儿做事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赏识幼儿的点滴进步,当他们获得一定的成功时,要及时予以鼓励,让幼儿从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除了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外,家长在家的培养和对幼儿的要求要和幼儿园一致,不迁就幼儿。
有很多家长在班级群中反映:幼儿在幼儿园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可是在家却拖拖拉拉。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在家里对幼儿的照顾往往是2 对1、3对1、甚至4对1的模式,这就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要一致。如果家里的爸爸妈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是这样的,而爷爷奶奶却要求那样,如此不一致的态度,幼儿的良好习惯就很难养成了。他不知道该听谁的话好,这也不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