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详细

优秀典型案例6 | 数字赋能:中高职一体化协同育人创新实践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协同育人、职业能力、数字化

一、实施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为应对当前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畅等挑战,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工作要求,学校选取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首批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通过数字赋能,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评价机制,打造了新时期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的典范。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数字职业能力图谱,明晰育人起点

依托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面向省内相关企业开展系统问卷调研和人力资源数据采集,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深挖岗位群能力需求,开展职业能力分析会,确定安装调试、系统运维、技术服务、设计仿真四大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图谱(见图6-1)。以职业能力图谱为逻辑起点,融合数字化新技术,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重新定位专业内涵与培养目标,重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成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标准。

6-1 工业机器人专业职业能力图谱


(二)运用云端智慧互联技术,搭建育人平台

联合省内龙头企业、中高职学校成立一体化教研团队,创建网络虚拟教研室平台,定期开展中高职协同教研活动,有效解决一体化培养过程的“中高职各自为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符”等问题。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自主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构建“虚拟数字平台+校企实训平台”的一体化立体智慧学习平台,有效解决各校教学实训条件差距大等问题,实现实训设备、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联合省内中高职院校打造省域中高职一体化竞赛平台,将课程标准、技能标准、职业标准融入技能竞赛内容,以赛促教,共同提升育人质量。


(三)绘制学生成长电子画像,创新育人评价

建立中职阶段核心课程联考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督。自主开发“成长电子档案袋”,将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评价,教师、学生、企业导师多主体评价,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评价,动态监测增值评价纳入“质量积分制”考核评价体系,绘制成学生成长画像,采用智慧实训管理平台开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追溯、能力特点可显现、实习过程可跟踪、就业岗位可推荐。

三、成果成效

中高职一体化协同育人改革模式在央视、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主持的省级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重大项目获评优秀。主持省教改课题2项,建成国家资源库课程5门,建成省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标准体系1套;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省规划教材1本;授权虚拟实训平台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首批省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创新团队1个,获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蔡司杯机械行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教师获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培养全国技术能手5,省技术能手3人;学生获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10项,省技术能手2人、浙江工匠1人;师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1项(省内唯一)。



供稿:发规处发布时间:2024-04-09浏览次数:85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