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玉启副院长一行赴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调研

412日,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玉启副院长带队浙大思政理论研究所全体教师和部分研究生30多人,到我校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考察调研。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太胜和相关教学基地负责人陪同并进行交流。

吴太胜对浙大马院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从思政课生活化教学理念、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总体规划布局、“一小时车程圈”的系列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校内劳动教育基地的系统建设等方面,向来访师生详细介绍了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和显著成效。

代玉启一行调研了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该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我校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的现场教学场馆。我校马院教师姚丽丽向浙大师生详细介绍了陈列厅中“侵略暴行”“不屈抗战”和“欢庆胜利”等三展厅内容,并共同走进194594日举行洽降仪式的受降厅原址,感受浙江抗战胜利的标志性一幕。详实的照片地图、影像资料、统计数据、仿制战斗场景等一幕幕史料,让师生们真切了解了侵华日军在浙江犯下的严重罪行并重温了当年浙江军民浴血抗战的悲壮历史。姚丽丽还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教学单元,介绍了我校马院在这里组织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系列教学实践。

调研组一行还调研我校马院校企共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张小泉”作为“中华老字号”,是我校思政课开展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等主题的现场教学点。浙大马院师生走进一线生产车间,见证剪刀制作72道专业工序全过程,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手工打造剪刀的非遗传承技艺。在张小泉成品展示馆,我校马院陈坎老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讲解了张小泉剪刀近四百年的发展历程,揭示企业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相联,让现场师生体悟其“良钢精作,匠心铸美”的企业核心文化,并了解到“张小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制度改革、技术革命、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浙大马院师生展示了杭科院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讲好思政课的鲜活范例。


在东洲街道“中央调查组在富阳史料陈列室”,我校马院思政课兼职教师陆人淼饱含深情地向大家讲述了1961年田家英同志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带领中央调查组到桐庐县东洲人民公社五星生产大队(今富阳区东洲街道学校沙村、张家村)调查的情况。这一调查为当时中央起草和完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六十条”),调整农业政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来访师生对中央调查组成员“打开脑筋,敢于发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不对地方工作“指手画脚,随意指挥”,正确地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地调查研究等务实作风留下深刻影响,对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校思政教师黄琳介绍了在此开展调查研究主题学生党课情况。

实地考察结束后,代玉启交流了调研感受。他表示,杭科院马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定位准确、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切合思政课教学,真正实现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值得深入学习借鉴。他表示,期待后续双方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有更多合作。

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和积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已形成鲜明特色,在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良好成效,在省内外的影响逐渐扩大。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坚持用好“社会大课堂”,持续发掘社会育人资源,不断做深、做实思政课现场教学,持续擦亮实践教学“特色名片”,努力讲准、讲深、讲活思政课。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4-04-15浏览次数:4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