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了动了!”张立淇、许心怡高兴地发出惊叹,通过运用AI技术,学前教育学院的同学们成功地让手工作品、家谱家训都“活了”过来。
这个学期,学前教育学院的专任教师宣石,一直在尝试把AIGC运用到《幼儿园手工制作》课程教学,让同学们用AI技术重现《诗经》主题场景创作,不仅是一次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的一次生动实践。这一创新性尝试通过将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和体验方式,打开了教育数字化应用的广阔窗口。
学前2212 《小雅·鹿鸣》孙利洲 俞尚东学前2211《魏风·十亩之间》潘丹莹 毛小元 管欣怡
学前2212 《大雅·小田》王思思 陈梦飞 袁清清
学前2212《唐风·葛生》 陈可清 杨昕怡 朱琦婷
学前2211《郑风·溱洧》王梦远 张榕婧 高蒙洁 倪项磊
学前2212 《周南·兔罝》方艺珊 朱绍楠 杨金佳淇
学前2211《邶风·柏舟》姚家贝 冯思易 崔胜男 邬洪天
积极拥抱数智化,高校教师当先锋
宣石是学前教育学院美术专任教师,也是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带队教师。作为一位艺术类课程教师,他积极拥抱数智化,曾经参加了“AIGC 辅助教学创新与提效——工具实战工作坊”培训,随后在自己的课程中尝试用数字人和AI智能体融入教学,立项了学校招标课题《AIGC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在学校“2024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师能力提升集中培训”中做了题为《AIGC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实践》的分享。
“此次AI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在教育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胆探索。通过数字化手段,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诗经》的深远魅力,更能激发他们对于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深度思考与创造性解读”,宣石表示。AI的应用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更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身上肩负的时代责任,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提升。
AI赋能文化传承,技术启迪数字未来
手工作品《唐风·绸缪》通过AI技术“活了”,不再是静默的陈列品,而化身为一段生动的影像。整个场景充满了喜庆和欢乐的气氛AI,既有新婚夫妇的甜蜜与羞涩,也有亲友们的热闹与祝福,生动形象的勾勒出一幅古代婚礼中充满爱意与欢乐的画面。利用可灵、即梦等视频AI软件重现《诗经》场景,不仅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AI技术精准捕捉了诗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观者仿佛穿越回那个质朴而浪漫的时代,亲历古人的生活与情感。
学前2212 《唐风·绸缪》 胡莹 蒋依蒙 孙佳玲 朱晨晨
这种体验不仅加深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未来教育方式的无限遐想。“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时代来临,对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张立淇说,这次暑期实践使她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未来大家都会走上教师岗位,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运用AI技术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也让我们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
AI拓宽教育视野,高校助力乡村振兴
“绘古法图样,话族氏传奇”谱韵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正考虑将AI技术与乡村家谱节活动结合起来。队员们应用AI成功地将甲骨文、金文等古老的文字象形艺术,转化为了生动直观的视觉体验。AI的智慧之手精确解析并重现这些文字的原始风貌,家谱中的象形文字化作了灵动的画面,生动的再现出古代先民围绕篝火舞动的欢快气氛,为每一页家谱注入鲜活的灵魂,使家训家风得以跨越时代,与新一代的心灵对话。
家训围绕篝火跳舞AI活化
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致敬,更是对乡村教育的一次革新尝试。利用AI技术推广乡村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乡村的孩子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窗口,把优质的传统文化知识送进乡村课堂。小分队成员们相信,通过AI技术的加持,能够让饱含传统情怀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汲取到中华文明的精华,成为未来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科技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此次利用AI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活动,不仅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数字化的要求,也体现了高校在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学前教育学院正积极规划下一阶段的项目,致力于将AI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理解到,科技不仅是冰冷的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能够助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学前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李沐指出,“接下来学院将提供更多资源与平台,鼓励学生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教学质量,为未来教育岗位的需求做好准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未来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