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在浙江同济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圆满闭幕,来自全国550所高校的3920支团队经过激烈的比拼,共产生金奖98项、银奖154项、铜奖240项。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项目《遇周雄· 孝善承千年——渌渚孝善文化话剧设计》获得金奖,创造我校同类比赛历史最好成绩。
(“创青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主体赛获奖名单)
《遇周雄·孝善承千年——渌渚孝善文化话剧设计》项目团队是由林垚炫、曹昕弘、熊祖瑞、郑卓阳、尚好冰、鲁悦、董向阳6位主创人员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钞宇、韩栋霞、陈坎3位教师指导。项目基于富阳区渌渚镇传承800余年的周雄孝善故事,结合当地现有的文旅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大孝子周雄、孔子第51世孙孔文远和当代小少年陆小川为主人公,融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子祭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戏,创作出一部孝善文化历史穿越话剧,并根据渌渚镇教育文化发展规划,联合大中小幼多个学段开展常规化、发展持续化的话剧演出活动,打造专属六渚村的特色文艺表演节目。
实践教学出真知,传统文化谋新篇
项目的萌发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实践教学课。富阳区渌渚镇团委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党建联建协议单位,渌渚镇六渚村孝善文化氛围浓厚,大孝子周雄的故事家家传颂,周雄纪念馆是马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思政实践教学课上了解到周雄的孝善故事深受启发,在马院老师的建议下,来自艺术设计学院和旅游管理学院的同学组成项目组。指导教师带领项目成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对富阳区渌渚镇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调研发现目前六渚村的发展难题——如何把孝善文化以更加生动和更有新意的形式来传承和发扬,最终确立了项目方向。
以话剧新形式呈现传统的周雄孝善故事,积极响应了乡村把好故事讲出去、演出来的需求,也是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话剧围绕孝善文化展开,以周雄的故事为主,小少年的故事为辅,采用穿越的形式,让古今两人相遇相识。指导教师提出要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学们认识到孝善文化的真正内涵。项目组最后确定,通过故事的层层铺开,展示孝善文化的三层次内涵:孝顺父母、孝善他人和孝行天下。话剧里,现代小学生传承古代周雄的孝善;现实中,通过话剧演出宣传周雄故事,传播孝善文化。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渌渚镇六渚村里,有会编制竹马的非遗传承人,也有会表演竹马戏的小朋友们,在指导教师的点拨下,话剧以孝子祭中的竹马作为古今穿越的连接点,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马戏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子祭巧妙地编排入话剧中,切实宣传推广六渚村的非遗文化。
(实践教学现场)
(话剧剧本封面)
思政教育一体化,大中小幼齐共演
项目的落地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我校是杭州市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先行校,承办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教师研修活动暨第四届杭州市属高校思政骨干研修活动。近年来,马院开展一系列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探索,学院教师领衔的课程获得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金课”一等奖,多名教师参加省、市、富阳区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成果展示活动,联合富阳区教育局共同组织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项目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参加周雄孝子祭活动的多数为老年群体,参加祭祀活动的年龄分配极度不均衡,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参与度不高,受众群体单一,这也是造成孝子祭活动热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影响了当地孝子祭的宣传和推广和孝善文化的传承发展。指导教师带领项目组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系列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活动,项目组获得启发,以大中小幼四学段学生共演的方式,把孝善文化在当地全面铺开,创造性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鉴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前期建设的基础,项目组和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中学、杭州市富阳区渌渚镇中心小学、杭州市富阳区渌渚镇中心幼儿园等学校,充分沟通协调话剧的选角、排练和演出等相关事宜。
(挑选小演员)
(演出现场)
本次大赛由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主办,浙江财经大学担任秘书处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承办,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也激发了大学生走进乡村、建设乡村的热情。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此类赛事,不断面向学生成长需求,高度匹配思政课教学主题,不断深挖学校周边育人资源,引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的学生在思政课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