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草木蓬勃生长,生命律动绚烂绽放。5月7日下午,杭科院“校长请我喝杯茶”迎来了第60期主题活动——运动赋能,解锁人生密码。党委副书记、校体委主任寿伟义,党委委员、副校长金徐伟出席活动。副主任医师、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内分泌科带教组长许燕,校友代表、原校田径队队员、商务管理学院连锁1922班学生、现绍兴市公安局越城分局巡特警大队民警傅煜杰,校友代表、原校羽毛球队队员、旅游管理学院会展1402班学生、现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老师、温州百佳羽毛球培训机构负责人黄慧臻受邀出席。12位教师代表和8名学生代表参加。
师生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多维度呈现了运动对身心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学前教育学院学生何琦玲率先发言,坦言长期锻炼不仅增强了体质,更帮助自己塑造了健康体态;学生处处长李国成和商务管理学院学生陈文枢则通过跑步实例,印证运动对减少感冒频次、缓解压力及规律作息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健康专家与教师从专业视角给出补充建议:心理健康中心教师王敏敏提出要按体质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鼓励师生“从晒太阳开始,主动迈出运动的第一步”,通过适度锻炼激发多巴胺与内啡肽,为身心注入双重能量。许燕医生和校医务室负责人祝永邦强调“动则有益”的理念,倡导通过科学运动与规律锻炼筑牢健康防线,让“迈开腿、出透汗”成为校园生活新风尚。
运动不仅是体能的训练场,更是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隐形课堂”,为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傅煜杰以特警工作为例,直言学生时代参加全国性体育竞赛锻造的强健体魄与顽强意志,成为了当下应对高强度职业挑战的坚实根基。刘奂婷结合自己从体育生到物联网技术学院党政综合办负责人的身份转变,指出体育训练培养的抗压能力、目标管理意识及团队协作思维,为其职业转型提供了底层逻辑支撑。学生代表们则从运动实践中提炼出职场成长的“方法论”:旅游管理学院施雅斌以跑步为引,提出“目标分解法”,将大目标拆解为可量化阶段任务,锤炼职业韧性;汽车工程学院张帅将网球视作“终身课堂”,通过反应力与专注度训练提升专业素养,在挫折中培养抗压心态;智能制造学院许俊杰则从篮球赛中总结出“压力应对法则”,强调团队协作与冷静决策的关键作用。师生用源于运动的鲜活经验,生动诠释了体育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深度交融。
杭科师生以体育为纽带,彼此启迪、双向滋养,让教育在互动中焕发蓬勃生机。黄慧臻始终感念在杭科院求学期间师长对其羽毛球特长的悉心培养,执教后她将“以兴趣为引领”的理念融入教学,在技术指导之外更注重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让热爱成为持续进步的动力源泉。基础教学部教师汪飞潮则视黄慧臻学生时代克服身体不适、坚持完成赛事的事例为“顽强拼搏体育精神的生动写照”,将其凝练为课堂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训练中领悟坚持的价值,锤炼抗压品格。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孙上桢在与学生共同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既缓解了离乡工作的孤独感,又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学生洪玥莹受其鼓舞在校运会上突破自我后,主动化身“训练辅导员”,将科学锻炼方法分享给同学,实现了从“受益者”到“传承者”的成长蜕变。
这些生动的育人实践,正是对“五育并举”理念的鲜活注解。“五育并举,关键在实现体育、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让身心协同发展形成育人合力。”基础教学部党总支副书记陈龙的发言引发了师生共鸣。基础教学部副主任潘厚勇与教师张天凤从实践路径展开阐述:学校将体育课程与职业需求相衔接,构建“适应性能力+科学训练”体系,通过多元化选修课激发学生兴趣,为终身运动习惯奠定基础。学生代表以切身经历呼应政策成效——物联网技术学院何卫锋表示,从大一体育教师的兴趣启蒙到自主选择课程、加入体育社团,运动已成为大学生活的“活力源”;城市建设学院李博则从“体育课意犹未尽”的切身体验出发,呼吁增加运动时长,让更多学子受益。
活动现场,公共事务管理处处长柳浒从硬件保障角度介绍,学校近年来持续升级体育场馆设施,通过优化运动空间激发师生互动活力;资产经营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郑龙提出“运动为生活充电”理念,倡导要将科学运动与健康饮食相结合,将国家减重计划转化为校园健康行动,为师生工作学习注入持久动能。基础教学部副主任方小强进一步了阐释体育与生活的深度联结,强调“运动日常化”的重要性——无论是亲身参与还是观赛体验,唯有让锻炼成为生活习惯,方能以强健体魄迎接未来挑战,为全面发展筑牢根基。从场馆建设的硬件保障到健康理念的深度浸润,从课堂训练到生活实践,师生携手勾勒出“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的生动图景。
“运动不仅是体育锻炼活动,更是生命的主旋律。”听完师生们的发言,金徐伟由衷感慨道。她表示,运动贯穿于个体健康、职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全过程,健康的体魄不仅是人生幸福的根基,更是承担社会角色、践行责任担当的基础,只有将运动融入生命的每时每刻,才能在身心协同中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书写全面、快乐、健康的成长答卷。
寿伟义呼吁师生争当“运动火种”,以自身经验带动更多人重视、热爱并坚持运动。他强调,学校将从三方面推进体育育人体系建设:一是深化认知引领,通过课程设计与主题活动,引导师生全面理解运动对强健体魄、幸福家庭、协作能力的多元价值;二是创新方法路径,通过个性化方案与激励机制帮助师生养成锻炼习惯;三是强化保障支撑,完善体制机制与资源配套,营造良性互动的运动环境,携手书写“体魄强健、精神昂扬”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