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崧教授在我校谈改进高职评估,建设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是生成的不是设计的”

­──杨应崧教授在我校谈改进高职评估,建设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0月21日,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作会副理事长、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应崧教授应我校邀请,为全体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作了一场生动而深入浅出的迎评讲座。杨教授回顾了高职院校首轮评估的成效与不足,阐释了新一轮评估方案的设计思路,并用6个案例对评估方案进行解释,为我校深化内涵建设、迎接2012年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出了重心和方法。

“评估不该变成学校的负担,评估应该帮助学校成长”

   从1994年国家教委开始推行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高校的评估工作已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革:评估对象由本科院校扩展到高职高专院校,评估的形式由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发展到按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级分等的鉴定性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再进一步发展到按通过、暂缓通过分级的诊断性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评估风向标的转变,透露出高校办学已经从追求规范化的年代,进入到了追求差异化、特色化的年代。

    对此杨应崧教授明确地表示,各高校对水平评估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评估是质量保障的一个环节,评估的主要目的不是要给高校打分评级,而是要为高校办学“诊病症、开药方”。评估专家和被评高校不应该是对立的“警察与小偷”的关系,而应该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共同努力的合作关系。“高校是教育的专家,老师们也是教育的专家,评估就是让业内的专家们有个讨论、交流的平台,可以一起剖析问题,开启思路,谋求发展。”杨教授说,“评估的宗旨就是要使被评院校有所得,办学利益相关方有所得。”

“高职院校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首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推动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增强质量意识、规范办学管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作用巨大,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评估指标设计过于刚性、评估方法太过刻板、院校提供的信息不够真实有效等等硬伤。杨教授解释说,新一轮的评估为了弥补以往的缺陷,按照果、因、效的逻辑链来设立指标体系──先由“果”切入,即主要根据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提供的真实、即时、足够、知识化的信息来对高校办学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再由果推因,组织专家组成员开展以“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的现场考察调查,探究办学问题的成因;最后通过各方专家“会诊”、多方信息采集汇总、全过程深入考察来全元参与、全息成像,提出短板改进思路,推广应用成功实践。

    杨教授强调了学校办学目标设置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你在浙江省内处于什么水平?”只有目标明确合理,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促使全校上下形成动力、合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谈到如何做好评估准备工作时,杨教授说“评估没有模板”,“评估是评软不评硬,评动不评静”,被评学校要依据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撰写自评报告,介绍概况、理念、目标、成绩、问题和原因。在准备过程中要着重抓好专业剖析和说课。杨教授同时提醒学校要高度重视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因为该平台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即时性、原始性和公开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鉴定、诊断的准确性,并大大减少评估前的材料准备工作量。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有没有做好接受检验的准备?”

    作为一所2009年建院的高职新校,我院的内涵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时不我与,岁且更新,惟有借迎评之机抓质量、促发展、出特色,才能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当下占据一席之地。

    杨教授评价我校“环境优美,招生就业进出两畅,应有信心将学校建设成省内一流”。有机会发展、有能力发展、有信心发展,但还要有切实的行动去发展,否则能而不为,徒留叹息。郦华才书记在讲座末尾特意将全体教职员工“留堂”五分钟,号召大家尽快进入迎评状态,以昂扬的斗志、精益求精的态度,推动学校办学质量建设,尽力为明年的评估诊断交一份最健康、最有活力的答卷。

 

 

供稿:宣传部发布时间:2011-10-24浏览次数:833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