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日报:杭科院艺术设计学院非遗传承初见成效

发布时间:2019-10-31浏览次数:86

 

10月23日 《富阳日报》第23版


传承非遗文化 点亮艺术之光


杭科院艺术设计学院非遗传承初见成效



记者 邵晓鹏 通讯员 刘庆生

  前段时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阳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闻士善出现在了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中秋消费激发经济新活力”新闻中。除了闻士善,新闻中还出现了6名观摩他做伞的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大学生。

  高校是传承、传播和创新非遗文化的重要阵地。作为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学院,杭科院艺术设计学院,通过成立非遗社团、开设非遗传承课程、成立非遗传承基地和参加各类非遗传承类活动和比赛等形式,不断探索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路径。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学院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成立了剪纸、木工、纸伞等非遗类社团,还面向学院师生开设非遗宣传类课程,传承非遗文化。”杭科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汪晟介绍。

  闻士善是富阳油纸伞非遗传承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18年6月,艺术设计学院邀请他作为非遗·纸伞制作工作室的兼职教授,开展非遗传承教学活动。

  “我已经在这里开了两个学期的《纸伞制作》选修课,学生们很喜欢。”闻士善说他也没想到学生们对油纸伞制作这么感兴趣——第一学期,他只开了一个班,但是报名人数大大超过了班额,所以第二学期,他开设了两个班。

  每周二下午和晚上是闻士善到杭科院上课时间,每堂课,他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做油纸伞有很多工序,一堂课起码要学一个大类,比如第一堂课我就教他们制作了伞架。”在课堂上,他也发现了不少有天赋的学生,他说,如果这些有天赋的学生有兴趣,他也非常愿意收徒,将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我喜欢汉服,所以自己买了油纸伞,但是使用过程中,伞骨掉了,就想自己学会修伞,所以选修了闻老师的课。”艺术设计学院建装1802班姚悦侃同学说。在他看来,做伞需要耐心和细心,“比如做顶的这一步,伞面已经糊好了,如果顶做不好,伞面就会坏,就需要从做伞面重新开始。”如今,他已经制作了自己的伞,也把坏了的那把伞修好了。

  和闻士善一样,非遗·木匠人工作室的指导老师陶林峰也是艺术设计学院的柔性引进人才。陶林峰是富阳木工非遗传承人陶生木之子,制作微缩农具颇具心得。在非遗·木匠人工作室,陶林峰发现他的教学很轻松,“现在的大学生很聪明,稍微指导一下,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已经制作了木灯笼、鲁班锁、书架、手机支架等作品。”室内设计1801班谢濛濛同学说,她也是木工社团的社长。尽管已经制作了不少作品,她觉得只是一个木工爱好者,“真正的木匠人需要对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想法。”

  和上面的两个工作室不同,行致剪纸非遗研习社的主要指导老师都是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2017年9月,杭科院与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签订《校协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合作历程。同年12月,杭科院成立了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浙江省剪纸协会会长沈雷等多位非遗传承人被聘为客座教授,艺术设计学院专职教师拜师学艺,形成了一支稳定、结构合理的非遗传承教学团队,开设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欣赏与实践》、《传统剪纸基础表现技法》等课程。

  “我现在已经能剪出一幅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也能自己设计作品。”剪纸社团的社长、装饰1802班吴鑫磊同学说,今年教师节,他就带领社团成员们设计了一套剪纸作品送给老师们。这学期行致剪纸非遗研习社开课后,他还作为老师的助手,参与课堂教学,教授新生基本剪刻技巧。

  在实践过程中,艺术设计学院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传承非遗文化,点亮创意之光”,加强文化育人。“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红色元素融入非遗作品创作,做到艺术与历史相结合,艺术与信仰相结合,艺术与时代相结合。”汪晟说,接下来,艺术设计学院还将引入其他非遗项目,“说不定,下一个非遗传承人就在这些学生中间产生。”


     媒体链接:http://fydaily.fynews.com.cn/html/2019-10/23/content_11_2.htm

 

 

上一篇:下一篇: